中国企业涌进非洲面临问题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开局之旅,非洲是重头戏,3月24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了非洲三国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从濒临
印度洋的坦桑尼亚到“彩虹之国”南非,再到地处中非的刚果共和国,7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先后紧锣密鼓出席了46场活动,同非洲朋友一起共谋和平,同促发展。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政治优势

  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表示,基于对非洲局势及未来发展的乐观与信心,中国将继续加强和推进中非关系的发展。

  非洲有54个国家和近10亿人口,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非洲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而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中非之间在资源、市场和资金、技术与经验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完全是一种于双方都有利的互利共赢行为。

  2009年,中国超越
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目前,中非每年的贸易额已经接近20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已经累计达到了170亿美元。近10多年来,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接近百万,在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公司已达2000多家。非洲还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中非经贸关系红火的背后是中非间坚实的政治互信。中国与非洲国家没有历史恩怨,现阶段也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政治互信基础好。十年来,中非高层交往不断。中非领导人密切交往,有力地促进了中非关系发展和增进中非战略互信。

  不单单是高层领导的交往,中非的政治互信已经有了组织和机制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召开,大幅提升了中非关系水平。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引领中非关系发展的鲜明旗帜和提升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关系近年来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在新一轮大国对非关系的博弈中,中国抢得了先机,握有某种程度的战略主动权,西
方大国则多为被动式的反应。非洲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相对薄弱的地带,中国在经略非洲的战略空间较大。这一切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便利条件。

  相比其他地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阻碍相对较少。非洲人对中国人总体上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这种友好是建立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对非洲的无私帮助和政治上平等相待基础上的。

  再看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某些情况下,欧美国家还是会给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设置一些政治障碍,这也很正常。从总体上看,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冷战思维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不公平和政治歧视性现象。

  中非双边投资条约需完善

  中非经贸合作迅猛发展,中国实施对非“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对非投资逐年递增,已经累计达到了170亿美元,中国在非投资企业已超2000家,涉及采矿、建筑、金融、制造、电信、农业等诸多领域,项目遍及50多个国家。在非洲所有的外来投资中,有十分之一来自中国。

  现在中国投资者手握着与非洲合作的大大小小的各类合同2800份,如劳务合同、工程合同、贸易合同等,其中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占了45%,接近800到900份。

  这些合同的安全保障就是中非间的双边投资条约。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已经和32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条约(以下简称为BIT)。 可是中非BIT的条约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不少中非投资协议中都能发现许多定义含糊的词句。语句定义比较模糊,没有进行具体的界定,使得缔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处于一种待定的状态,可以进行多种解释。这些模糊条款的存在对于处理将来的投资纠纷极为不利。

  例如,虽然所有与非洲国家的BIT中都有公平公正待遇条款,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公平公正”的内涵。在投资定义条款中,几乎都没有对“投资活动”作出详细的定义,对“间接投资”也很少作出定义。

  在征收条款中,中国和非洲国家签订的BIT中对于征收都规定了为了“公共目的”的前提,但对“公共目的”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界定,这就导致了东道国能够用公共利益为由不合理地征收中国的投资。而在损害与损失赔偿条款中对“充分补偿”的规定也没有明确。

  在缔约双方争议解决一项中,对“由于其他原因”和“缔约双方均承认的国际法原则”等说法都没有进行明确定义。这会造成在申请仲裁、确定仲裁依据的规则时,很容易发生争议,造成仲裁的久拖不决。

  除了定义模糊,中非BIT签订中还存在待遇条款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中非BIT中的最惠国待遇标准,应该扩大所涵盖的范围,特别是要涵盖投资准入阶段以及征收补偿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在和非洲国家订立新约时,应该用附则或者补充协定书的形式把模糊条款清晰化,使其具有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在清晰化这些条款时应该尽可能扩大这些条款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在非投资。

  中非投资面临的问题

  现在中非合作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侨民也越来越多,非洲政局发生动荡会越来越多地牵扯到中国,影响到中国。中资企业也成为部分非洲国家内部矛盾反映的载体,涉及中国公民在非人身安全事件频发,海外华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由于非洲国家政治不甚稳定、非洲国家的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等原因,针对中国人的抢劫、绑架等社会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在今年3月份的马里军事政变中,在其首都巴马科就发生了多起抢砸华人经营商店的案件。截至目前,在
尼日利亚已有35名中国人非正常死亡。2012年1月,先后在苏丹和埃及发生了两起中国工人遭受绑架的恶性事件。

  不过,这些问题的发生也有中国人自身的原因,如存在非法打工现象:在加纳,约有两三万中国人在当地非法采金;在刚果(金),该国政府规定外籍企业或人员只允许采用手工方式伐木,而个别中国公司雇佣当地人进行机械化伐木;在博茨瓦纳,中国商贩深入到当地乡村做游商,挤占当地人就业空间。这些均应引起中国在非公民或公司的警醒,只有合法的从业行为,才能保障自身权益,且会减少涉非领事事件的发生。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目前还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威胁,那就是非洲国家资源民族主义思潮盛行,这给中资企业在非经营造成了压力。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开拓非洲资源市场的延展,非洲国家更加重视自然资源开发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东道国的权益问题,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资源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主要采用黑人赋权、国家参与、本土化、颁布新矿业法、修改资源税率等方式。

  例如2012年,加纳政府宣布外国矿业公司向政府缴纳的公司税由25%提高到35%;对所有矿业公司征收10%的超额利润税。由此可见,“资源民族主义”正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旨在加强资源国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在此背景下,2012年8月4日,位于赞
比亚南方省锡纳宗韦地区的科蓝煤矿发生中方员工伤亡的恶性事件,造成一人死亡。这件事表面上是源于劳资纠纷,其深层原因则是非洲国家资源民族主义思潮的外在表现。 

非洲地图